九游会:山东学子三下乡:科技赋能现代农业青春助力乡村振兴
九游会棋牌:
(通讯员 黄嘉欣)乡村振兴,关键在产业,出路在科技。为探寻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,2025年7月28日,山东理工大学“一路前行”实践团走进某地智能大棚,通过实地参观、互动问答等方式,进一步探索智能农业设备的应用场景、种植模式创新及对乡村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,在田间地头感悟科技与农业融合的科技力量。
“不同于传统大棚,这里的每一处设备都藏着‘科技密码’。”随着大棚负责人的介绍,实践团成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棚外部的气象站、杀虫灯及数据显示屏,内部则遍布各类传感器。“外部气象站能实时收集风向、风速、光照、风雪等参数,内外部传感器联动,让大棚环境可控可测。”负责人的讲解让成员们对“智慧农业”有了初步认知。 在水肥一体化设备区,自动化的操作的过程颠覆了成员们对传统施肥的认知。“以往农户要手动搅拌肥料再冲施,现在只需一键启动,或通过手机、电脑远程操控就可以完成。”负责的人介绍,这些设备专为无土栽培设计,涵盖水培架、基质培设施及蓝莓专用种植设施,尤其解决了蓝莓等高要求作物的施肥难题,大幅度减少人工成本,提升种植效率。 后方的蓄水罐系统同样引发关注。井水经沙石粗过滤后,再经消毒等处理,净化后的水质接近纯水设备标准。“虽需烧开饮用,但这套系统保障了种植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安全,也为无土栽培提供了稳定水源。”负责人的说明,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现代农业对“细节”的把控。
“这些旋转的‘小菠萝塔’是做什么的?”面对实践团成员的疑问,负责人笑着解释:“这是番茄种植的液态旋转模式,启动后来回转动,能让植物受光均匀,提升产量。”而一旁的潮汐苗床更显巧妙——水位如潮汐般涨落,短暂漫过装有基质的苗盘,配合倾斜设计便于排水,上方的补光灯、高压雾喷及空气能设备,构建起育苗的“精准环境”。 “作物能长到2-3米高?”在看到采摘车时,成员们难掩惊讶。负责的人介绍,大棚借鉴荷兰种植模式,让番茄、黄瓜等藤蔓作物向上生长,采摘车则解决了高处采摘难题。针对叶菜类“喜凉不喜热”的特性,大棚通过高压雾喷、空气能等多种方式降温,确保作物在炎热天气下正常生长。 “密闭环境基本上没有虫害,仅偶尔有外部进入的苍蝇,基本无需打药。”当被问及病虫害防治时,负责人的回答凸显了智能大棚的绿色优势。少用农药、精准控温、无土栽培……一系列措施让作物达到无公害标准,也让实践团成员看到“科技+生态”的农业新图景。
“周围的大棚都是咱们的吗?”面对实践团的提问,负责人给出肯定答案:“那边是风口排风区,形成连片规模。”这种规模化布局不仅便于统一管理,更能通过技术辐射带动周边农业发展。 据介绍,大棚内的无土栽培技术可大范围的应用于西红柿、叶菜类等多种作物,其配套的水肥一体化设备、育苗设施等已通过公司器械制造车间量产,助力更多农户实现“减人增效”。“以往人工种植,一人管几分地;现在用设备,一人可管几亩地,还能通过手机远程操作。”负责人的话,让成员们深刻理解科技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塑——不仅提高产量,更能解放劳动力,让农户从“靠天吃饭”转向“靠技术吃饭”。 这种“科技赋能+规模经营+设备输出”的模式,正逐步形成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联动链条,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。
“第一次见潮汐苗床,原来育苗能这么高效!”“科技真的能改变农业,这让我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。”参观结束后,实践团成员们纷纷分享感悟。通过亲身体验智能大棚的科技魅力,大家不仅学到现代农业知识,更深刻认识到“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担当”。 “一路前行”实践团带队老师表示:“智能大棚的实践证明,科技是乡村振兴的‘硬支撑’。大学生应将所学与田间地头结合,用知识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添砖加瓦。” 此次实践让“一路前行”实践团成员们看到,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,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发展,现代农业正以全新姿态助力乡村振兴。而这份实践所得,也将化为青春力量,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中,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担当。

